1983年,五位热心的华裔学童的妈妈,在毫无办学经验和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凭着一股勇气和热情,筹划并创办了荷兰北部第一所中文学校,这就是格罗宁根中文学校。她们当时有一个明确的信念,那就是,要使海外的华侨子弟认识自己的根,首先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当时她们积极联络了热心教育的幼稚园园长,通过她为学校找到了适合的租用校舍。当年的旅荷华侨总会理事胡志光先生等也曾给学校赠送了一批中文课本作为教材,并一直在各个方面对学校给予了长期的支持和帮助。
办学初期,学校只有两个粤语班,共26名学生,到1995年,又增开了国语班。目前,学校已有11班,120多名学生,并且学校每年都有两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获得由丹华基金会所颁发的奖学金和奖杯。
创校初期的五位发起人王丽萍、叶肖梅等,既是家长也是老师。她们在当地华人社团的协助下成立了校董会,处理师资、校舍及资金问题。虽在日常工作中偶有意见分歧,但她们始终以把学校办好为最高目标,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终能达成共识,这也是校董会理事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更换的主要原因。
建校后不久,校董们即尝试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新春联欢会。她们克服重重困难,边学边做,教学生们排练并演出了多姿多彩的中国舞蹈、歌曲、话剧等节目。格罗宁根市长、中国驻荷大使和家长们应邀观看学生们的精彩演出。晚会举办得极为成功,众多侨胞、家长充分肯定中文学校的成绩,市长还口头承诺为其解决校舍问题。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学校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坎坷,但她们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怀着对下一代负责的精神,百折不挠,终使学校得以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
校董会表示,展望未来,深感任重道远,希望社会各界人士一如既往地支持中文教育事业,使学校能在今后的漫长岁月中,继续为弘扬中华文化尽到自己的力量。